交通設施|道路上監控射燈晃眼怎么辦
筆者在此呼吁,應當對安在路上的晃眼的監控進行更科學的配置,如果可以處罰那些面對來車打開遠光燈的人,那么,應當如何對待在路上安裝晃眼的射燈的行為呢?
社區更新·展|上海大魚營造②:“青年社區”的社群再造
大魚在番禺路的營造,綜合了設計、使用和維護三個角色。鄰里節最后以“全員掃街”做收尾,每個設計的發起者都要參與活動,最后要親自拿起掃帚,對設計的維護負責。
楊浦七夢·活動|城市字體觀察:店招考現
如何觀察城市中的店招、門牌,如何用字體表現城市景觀,資深設計師、字體研究者厲致謙本周六下午將在楊樹浦路1500號綠之丘“楊浦七夢”展場進行講座。
社區更新·展|上海大魚營造①:年輕人緣何參與社區
不同于通常以外來者身份介入社區的組織,大魚的辦公室隱藏在新華路669弄深處的小院,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社區活動?“在地組織”的社區實踐有哪些不同?
藝術設計“對對碰”③|在深圳,藝術和設計可以互相拯救嗎?
從創作的來處,到創作的動能,藝術和設計雖然是兩個需要彼此打破壁壘的行業和專業,但它們之間又是可以互相激發、產生碰撞的。
藝術設計“對對碰”④|在深圳,最帶勁的東西是什么
“對對碰:深圳藝術和設計的100個問題”是OCT-LOFT“一人一世界”講座第20季的主題。在最后一場活動中,用“帶勁”來重新審視深圳的設計與藝術。
影像展征集|2019SUSAS,讓我們從評委的眼里看城市
城市對拍攝者意味著什么,怎樣的影像值得一再回味?澎湃新聞市政廳和Sixth Tone的小伙伴,特地邀請了2019SUSAS影像展的六位評委,來對此進行闡述。
藝術設計“對對碰”②|在深圳,工作背后的發動機是什么?
探討工作背后的發動機,看起來與藝術和設計都沒有非常直接的聯系。實際上,無論是從事互聯網、金融等行業,還是開出租車或送奶茶,都會面臨工作背后的動能與體制的問題。
布加勒斯特建筑三年展 | 楊兆凱:尋找青年建筑師的批判性
我仍舊期盼,未來這樣有溫度、能容納年輕建筑師參與的展辦下去,也許是將他們的駐地計劃聯系起來,在那些地方再次展出。借此,讓這些不隨大流的思考者能夠互相取暖。
布加勒斯特建筑三年展|中國館:何以為家,何處是家
建筑承載了人在城鄉之間的記憶。只是發展的語境令其中的勾連趨于淡漠。不止于此,由于成長環境迥異,不同代際間對“家”的解讀,也不盡相同。
藝術設計“對對碰”①|在深圳,創作的源泉來自何方
“對對碰”,一個聽起來口語化十足的方式,是OCT-LOFT“一人一世界”第20季講座的跨界現場,圍繞深圳的“藝術和設計”發起100個問題。
城市漫步|全球客廳:11月上半月各地活動推薦
如何將數字化時代廣闊無垠的虛擬生存空間,放置進有經緯限制的實體空間,甚至融入進在地社區的日常生活?多地的獨立藝術空間在這個11月分別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交通設施|道路上監控射燈晃眼怎么辦
筆者在此呼吁,應當對安在路上的晃眼的監控進行更科學的配置,如果可以處罰那些面對來車打開遠光燈的人,那么,應當如何對待在路上安裝晃眼的射燈的行為呢?
社區更新·展|上海大魚營造②:“青年社區”的社群再造
大魚在番禺路的營造,綜合了設計、使用和維護三個角色。鄰里節最后以“全員掃街”做收尾,每個設計的發起者都要參與活動,最后要親自拿起掃帚,對設計的維護負責。
楊浦七夢·活動|城市字體觀察:店招考現
如何觀察城市中的店招、門牌,如何用字體表現城市景觀,資深設計師、字體研究者厲致謙本周六下午將在楊樹浦路1500號綠之丘“楊浦七夢”展場進行講座。
社區更新·展|上海大魚營造①:年輕人緣何參與社區
不同于通常以外來者身份介入社區的組織,大魚的辦公室隱藏在新華路669弄深處的小院,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社區活動?“在地組織”的社區實踐有哪些不同?
藝術設計“對對碰”③|在深圳,藝術和設計可以互相拯救嗎?
從創作的來處,到創作的動能,藝術和設計雖然是兩個需要彼此打破壁壘的行業和專業,但它們之間又是可以互相激發、產生碰撞的。
藝術設計“對對碰”④|在深圳,最帶勁的東西是什么
“對對碰:深圳藝術和設計的100個問題”是OCT-LOFT“一人一世界”講座第20季的主題。在最后一場活動中,用“帶勁”來重新審視深圳的設計與藝術。
影像展征集|2019SUSAS,讓我們從評委的眼里看城市
城市對拍攝者意味著什么,怎樣的影像值得一再回味?澎湃新聞市政廳和Sixth Tone的小伙伴,特地邀請了2019SUSAS影像展的六位評委,來對此進行闡述。
藝術設計“對對碰”②|在深圳,工作背后的發動機是什么?
探討工作背后的發動機,看起來與藝術和設計都沒有非常直接的聯系。實際上,無論是從事互聯網、金融等行業,還是開出租車或送奶茶,都會面臨工作背后的動能與體制的問題。
布加勒斯特建筑三年展 | 楊兆凱:尋找青年建筑師的批判性
我仍舊期盼,未來這樣有溫度、能容納年輕建筑師參與的展辦下去,也許是將他們的駐地計劃聯系起來,在那些地方再次展出。借此,讓這些不隨大流的思考者能夠互相取暖。
布加勒斯特建筑三年展|中國館:何以為家,何處是家
建筑承載了人在城鄉之間的記憶。只是發展的語境令其中的勾連趨于淡漠。不止于此,由于成長環境迥異,不同代際間對“家”的解讀,也不盡相同。
藝術設計“對對碰”①|在深圳,創作的源泉來自何方
“對對碰”,一個聽起來口語化十足的方式,是OCT-LOFT“一人一世界”第20季講座的跨界現場,圍繞深圳的“藝術和設計”發起100個問題。
城市漫步|全球客廳:11月上半月各地活動推薦
如何將數字化時代廣闊無垠的虛擬生存空間,放置進有經緯限制的實體空間,甚至融入進在地社區的日常生活?多地的獨立藝術空間在這個11月分別給出了他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