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評《說書人與夢工廠》︱網絡文化工業中的抄襲與共享
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具有價值、具有生命力的或許不再是內容,而更體現為機制。從知識產權的研究出發,這些探索所提供的洞見具有范式性的意義。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歷史河流中的……擱淺與倒退
里拉說我們至今為止沒有關于“反動”的理論,關于“反動”的思想圖景和信念力量被我們嚴重地忽視了,但是在現實中它卻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歷史力量,我們卻無法理解和把握。
諫早庸一︱伊斯蘭與中國天文學在蒙古時代的相遇
諫早庸一用文獻分析和圖表解讀相結合的方法來考察蒙古帝國時期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是全球史視野下研究不同文明體之間文化交流的經典案例。
孫嘉琪︱靈知的前世今生(下):沃格林、施特勞斯與霍布斯
靈知主義必然是自反的:必然興起霍布斯這樣的“靈知主義者”來剿滅那些亂用過剩的血氣,從而將“內心的神秘知識”變成暴力政治的靈知主義者。
孫嘉琪︱靈知的前世今生(上):馬西昂主義及其背叛者
靈知主義,可以被視為政治神學的終極版本,它意味著靈性對塵世的徹底勝利,意味著神學對政治的徹底廢止。在靈知主義政治神學中,最為關鍵的是“敵意”。
夏含夷談《劍橋中國上古史》出版二十年
我們這本書已經過時了,沒必要翻譯了。但是在這二十年,是不是有根本的一些不同、明顯的錯誤呢?我覺得有一些地方應該補充。但是基本錯誤,我覺得不一定有。
劉摩訶︱《舊話》向誰傳:川南土匪、袍哥、軍閥往事
不但作者的人生歷程,而且二十世紀上半葉四川社會的風貌物情,都從暢達生動的筆致下流出。漢彝人物,袍哥鄉紳、土匪軍閥、新舊知識分子、市井眾生,形形色色,粉墨登場。
俞曉群︱五行占:牛禍之思慮霿亂
班固《漢書·五行志》思心之不容目下,有牛禍一項。劉向解道:“于《易》《坤》為土為牛,牛大而心不能思慮,思心氣毀,故有牛禍。一曰,牛多死及為怪,亦是也。”
譚道明評《拉丁美洲的精神》︱理解拉美的文明與民主
長期以來,美國人對拉美的認識是高高在上的,文明優越論的。同為一位美國人,威亞爾達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力圖從拉美內部來理解拉美。
李公明︱一周書記:“奧威爾難題”與……最后的抵抗機會
《奧威爾難題》是一部具有強烈思想內涵和獨特論證視野的文學評論著作,對于研究《一九八四》在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意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鐘焓讀《大元史與新清史》③︱多語種文獻間的表達差異
對于同一篇文獻的不同譯本要在慎加比勘的基礎上關注不同文本間的內容差異,但也不能簡單地以各自文本間的字面含義存有差別為由,進而徹底否定它們在語境表達上的相通之處。
鐘焓讀《大元史與新清史》②︱“新清史”視野下的藏傳佛教
“新清史”學者對清代藏傳佛教的歷史與宗教知識并不熟悉,論述的重心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清朝君主的“菩薩皇帝”或“轉輪王”形象的想象性構建而展開。
鐘焓讀《大元史與新清史》①︱重思杉山正明與“大元史”
筆者認為杉山正明對于蒙古汗國在十四世紀以后的“遺留性影響”的夸大性評估帶有過多的主觀感情色彩,證據上的破綻過于明顯而無法使真正的專家對之信服。
洪緯讀《饑餓中成長》︱饑餓病——當下最致命的“疾病”
當一個人在和平盛世淪落為乞丐或者流浪者時,許多人都有“這個人太懶”的刻板印象。《饑餓中成長》告訴我們,這可能是社會制度、法律制度或政府政策等方面不夠完善造成的。
李丹婕︱李唐建國的對手與戰友
李淵和李世民能夠有條不紊地與突厥周旋,并且最終戰勝對手,無疑也少不了來自于岳父們所作所為的啟示,這些無形的知識和智慧,興許才是李唐建國從妻族方面得到的最大助力。
薛靜評《說書人與夢工廠》︱網絡文化工業中的抄襲與共享
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具有價值、具有生命力的或許不再是內容,而更體現為機制。從知識產權的研究出發,這些探索所提供的洞見具有范式性的意義。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歷史河流中的……擱淺與倒退
里拉說我們至今為止沒有關于“反動”的理論,關于“反動”的思想圖景和信念力量被我們嚴重地忽視了,但是在現實中它卻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歷史力量,我們卻無法理解和把握。
諫早庸一︱伊斯蘭與中國天文學在蒙古時代的相遇
諫早庸一用文獻分析和圖表解讀相結合的方法來考察蒙古帝國時期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是全球史視野下研究不同文明體之間文化交流的經典案例。
孫嘉琪︱靈知的前世今生(下):沃格林、施特勞斯與霍布斯
靈知主義必然是自反的:必然興起霍布斯這樣的“靈知主義者”來剿滅那些亂用過剩的血氣,從而將“內心的神秘知識”變成暴力政治的靈知主義者。
孫嘉琪︱靈知的前世今生(上):馬西昂主義及其背叛者
靈知主義,可以被視為政治神學的終極版本,它意味著靈性對塵世的徹底勝利,意味著神學對政治的徹底廢止。在靈知主義政治神學中,最為關鍵的是“敵意”。
夏含夷談《劍橋中國上古史》出版二十年
我們這本書已經過時了,沒必要翻譯了。但是在這二十年,是不是有根本的一些不同、明顯的錯誤呢?我覺得有一些地方應該補充。但是基本錯誤,我覺得不一定有。
劉摩訶︱《舊話》向誰傳:川南土匪、袍哥、軍閥往事
不但作者的人生歷程,而且二十世紀上半葉四川社會的風貌物情,都從暢達生動的筆致下流出。漢彝人物,袍哥鄉紳、土匪軍閥、新舊知識分子、市井眾生,形形色色,粉墨登場。
俞曉群︱五行占:牛禍之思慮霿亂
班固《漢書·五行志》思心之不容目下,有牛禍一項。劉向解道:“于《易》《坤》為土為牛,牛大而心不能思慮,思心氣毀,故有牛禍。一曰,牛多死及為怪,亦是也。”
譚道明評《拉丁美洲的精神》︱理解拉美的文明與民主
長期以來,美國人對拉美的認識是高高在上的,文明優越論的。同為一位美國人,威亞爾達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力圖從拉美內部來理解拉美。
李公明︱一周書記:“奧威爾難題”與……最后的抵抗機會
《奧威爾難題》是一部具有強烈思想內涵和獨特論證視野的文學評論著作,對于研究《一九八四》在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意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鐘焓讀《大元史與新清史》③︱多語種文獻間的表達差異
對于同一篇文獻的不同譯本要在慎加比勘的基礎上關注不同文本間的內容差異,但也不能簡單地以各自文本間的字面含義存有差別為由,進而徹底否定它們在語境表達上的相通之處。
鐘焓讀《大元史與新清史》②︱“新清史”視野下的藏傳佛教
“新清史”學者對清代藏傳佛教的歷史與宗教知識并不熟悉,論述的重心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清朝君主的“菩薩皇帝”或“轉輪王”形象的想象性構建而展開。
鐘焓讀《大元史與新清史》①︱重思杉山正明與“大元史”
筆者認為杉山正明對于蒙古汗國在十四世紀以后的“遺留性影響”的夸大性評估帶有過多的主觀感情色彩,證據上的破綻過于明顯而無法使真正的專家對之信服。
洪緯讀《饑餓中成長》︱饑餓病——當下最致命的“疾病”
當一個人在和平盛世淪落為乞丐或者流浪者時,許多人都有“這個人太懶”的刻板印象。《饑餓中成長》告訴我們,這可能是社會制度、法律制度或政府政策等方面不夠完善造成的。
李丹婕︱李唐建國的對手與戰友
李淵和李世民能夠有條不紊地與突厥周旋,并且最終戰勝對手,無疑也少不了來自于岳父們所作所為的啟示,這些無形的知識和智慧,興許才是李唐建國從妻族方面得到的最大助力。